山东作家常芳新作《河图》出版
填补辛亥革命山东文学叙事空白


商报济南消息 山东作家常芳最新长篇小说《河图》新近出版。小说曾刊登于《收获》2022秋卷,获得凤凰文学奖,被业内誉为“近几年来一部最接近名著的小说”。
作为一部气势恢宏、波澜壮阔的小说,《河图》从采风、创作、修改到发表历时7年。作家常芳把最好的创作年华,献给这部勾陈历史的潜心之作,用40多万字为“信仰的坚韧”作证,为长夜漫漫里革命志士仁人的艰难求索作证。
据悉,小说以辛亥革命期间“山东独立十二天”为历史背景,以黄河岸边的泺口镇为地理坐标,呈现了当时社会的纷繁复杂,呈现史诗品格。作品中每个小人物都深陷生活和信仰的困境,为那些凡俗的长夜与信仰的坚韧作证。
关于新作,常芳表示,无论是从济南眺望世界,还是从世界的高度俯瞰济南,《河图》所记录的100年前的济南故事,一个黄河渡口小镇的风云变幻,同样也可以是关于欧洲、关于美洲、关于亚洲的一种集体记忆。
特别的是,常芳在新作《河图》中用大量笔墨塑造了来济的洋人这一独特的人物群像。在她看来,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的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对历史的不断回顾、检讨与审视。“《河图》中所以用大量笔墨来塑造洋人,以及他们与南家兄妹等人的关系,是因为在上个世纪之初,济南在与西方现代化迎面相撞的时候,从来没有离开西方人在各个方面的‘介入与推进’。上个世纪初的济南,无论是自开商埠,还是火车站的修建,以及泺口黄河铁路大桥的建设,无不和洋人有关。因此,他们同样是历史的一个真实存在,是王朝往复的帝王中国走向现代民主中国的过程里,不可或缺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除丰厚饱满又跌宕起伏的故事外,富有诗意的语言也是《河图》的一大特色。“《河图》的语言是属于它自己的。和小说里的人物与故事是自己成长的一样,语言也是它自身带来的。它们,人物,故事,语言,一直都在那里。我只是恰好经过并遇到了它们,并且顺从着它们,用它们的方式做了记录,完成了一个记录员的任务。在《河图》中,语言的抒情成分少了,叙事成分多了,是想力求客观冷静地呈现一个变迁的时代。这也就是我在创作谈里想说的,仿佛一滴雨水从屋檐上悄悄滑落。”常芳表示。
著名文学评论家王春林评价《河图》“是一部旨在对转型期中国社会各种现象进行素描式艺术表现的长篇小说。作家意欲全方位、立体化地对辛亥革命前后那一特定历史时段的社会生活做一种全景式艺术呈示的高远志向,在文本中也有着丰富的体现。常芳的深层意图或许是借助于自己笔下的历史故事以探究挖掘中华民族内蕴的某种精神密码也未可知。”
值得一提的是,小说《河图》填补了山东辛亥革命时期文学叙事空白,入选山东省委宣传部“齐鲁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工程”重点项目,刊发于《收获》2022秋卷。
谈及下一步的创作计划,常芳透露仍将继续书写济南。“到目前为止,我创作了五部长篇小说,两部以南沂蒙县为背景,写我的家乡沂蒙山区;其余三部,都是以济南为坐标,献给了济南。中短篇小说更是如此,差不多有三分之二的篇幅,是写给济南的。以后的写作,我想大致也会是这样,大部分作品仍然会继续书写济南。想写出怎样的济南呢,肯定是想写出一个站在世界舞台中央的济南。”
【作家简介】
常芳,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人民大学文学硕士。济南市作协副主席。出版长篇小说《爱情史》《桃花流水》《第五战区》,小说集《一日三餐》《冬天我们去南方》《蝴蝶飞舞》等。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朱德蒙
作为一部气势恢宏、波澜壮阔的小说,《河图》从采风、创作、修改到发表历时7年。作家常芳把最好的创作年华,献给这部勾陈历史的潜心之作,用40多万字为“信仰的坚韧”作证,为长夜漫漫里革命志士仁人的艰难求索作证。
据悉,小说以辛亥革命期间“山东独立十二天”为历史背景,以黄河岸边的泺口镇为地理坐标,呈现了当时社会的纷繁复杂,呈现史诗品格。作品中每个小人物都深陷生活和信仰的困境,为那些凡俗的长夜与信仰的坚韧作证。
关于新作,常芳表示,无论是从济南眺望世界,还是从世界的高度俯瞰济南,《河图》所记录的100年前的济南故事,一个黄河渡口小镇的风云变幻,同样也可以是关于欧洲、关于美洲、关于亚洲的一种集体记忆。
特别的是,常芳在新作《河图》中用大量笔墨塑造了来济的洋人这一独特的人物群像。在她看来,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的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对历史的不断回顾、检讨与审视。“《河图》中所以用大量笔墨来塑造洋人,以及他们与南家兄妹等人的关系,是因为在上个世纪之初,济南在与西方现代化迎面相撞的时候,从来没有离开西方人在各个方面的‘介入与推进’。上个世纪初的济南,无论是自开商埠,还是火车站的修建,以及泺口黄河铁路大桥的建设,无不和洋人有关。因此,他们同样是历史的一个真实存在,是王朝往复的帝王中国走向现代民主中国的过程里,不可或缺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除丰厚饱满又跌宕起伏的故事外,富有诗意的语言也是《河图》的一大特色。“《河图》的语言是属于它自己的。和小说里的人物与故事是自己成长的一样,语言也是它自身带来的。它们,人物,故事,语言,一直都在那里。我只是恰好经过并遇到了它们,并且顺从着它们,用它们的方式做了记录,完成了一个记录员的任务。在《河图》中,语言的抒情成分少了,叙事成分多了,是想力求客观冷静地呈现一个变迁的时代。这也就是我在创作谈里想说的,仿佛一滴雨水从屋檐上悄悄滑落。”常芳表示。
著名文学评论家王春林评价《河图》“是一部旨在对转型期中国社会各种现象进行素描式艺术表现的长篇小说。作家意欲全方位、立体化地对辛亥革命前后那一特定历史时段的社会生活做一种全景式艺术呈示的高远志向,在文本中也有着丰富的体现。常芳的深层意图或许是借助于自己笔下的历史故事以探究挖掘中华民族内蕴的某种精神密码也未可知。”
值得一提的是,小说《河图》填补了山东辛亥革命时期文学叙事空白,入选山东省委宣传部“齐鲁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工程”重点项目,刊发于《收获》2022秋卷。
谈及下一步的创作计划,常芳透露仍将继续书写济南。“到目前为止,我创作了五部长篇小说,两部以南沂蒙县为背景,写我的家乡沂蒙山区;其余三部,都是以济南为坐标,献给了济南。中短篇小说更是如此,差不多有三分之二的篇幅,是写给济南的。以后的写作,我想大致也会是这样,大部分作品仍然会继续书写济南。想写出怎样的济南呢,肯定是想写出一个站在世界舞台中央的济南。”
【作家简介】
常芳,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人民大学文学硕士。济南市作协副主席。出版长篇小说《爱情史》《桃花流水》《第五战区》,小说集《一日三餐》《冬天我们去南方》《蝴蝶飞舞》等。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朱德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