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本报 收藏报纸 报纸头版

内容导航 版面导航

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关公不吃枣

        ◎文/叶凡圣
  
  庆云现代诗人张元清在 《游枣园有感》诗中赞叹:“慢慢秋风夕照中,婆娑一树万珠红。”看着那枣园里颗颗红枣挂满枝头,就像一串串晶莹剔透的红珍珠,展现出一片火红,红得扎眼,红得娇艳,红得令人垂涎欲滴。又是一年枣红时,我不禁想起了小时候吃枣的一次经历。
  
  我9岁那年枣红的时节,父亲的一个学生送来一篮子鲜枣,看着那红彤彤的枣子,我洗也没洗,直接就吃了起来。我专拣那个大、色红、皮铮的枣子吃。正吃得津津有味的时候,父亲对我说,关公不吃枣,你知道为什么吗。我说,不知道。父亲说,关公是忠义仁勇之士,他认为吃枣的人不“义”,因为吃枣的人专拣好枣吃,剩下的都是个小、色青、蔫吧的枣,所以他不吃枣。我知道这是父亲用关公不吃枣的故事含蓄批评我不该专拣好枣吃,要学会把好东西让给别人,不能总想着自己。
  
  长大以后,我对父亲说的关公不吃枣的故事还是记忆犹新,但是我搜索网络和查遍了能找到的资料,根本没有关公不吃枣的历史记载,关公和枣有关的叙述只是在《三国演义》第一回中他容貌的描述: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在这里,是面如重(chóng)枣,而不是面如重(zhòng)枣,是重阳节的枣子的意思。重阳节时的枣子是紫红色的,紫红色的脸面是最具震慑力的,所以关公也就“威风凛凛”了。可见,当初父亲说的关公不吃枣只是针对我当时错误的行为编出来的一个故事来教育我。
  
  因为关公的忠义仁勇,在历史和文化传承中,他从“前将军”到“忠臣义士”到“武财神”一路升级到“关圣帝君”,实现了从人到神,从凡人到圣人的华丽转身,受到后人的敬仰和膜拜。但是,关公毕竟也是人,也有人的七情六欲,他有夺人之妻的历史污点,虽然没有夺成功。曹操和刘备围困吕布于下邳时,关公去找曹操说,打下吕布以后,别的我不要,你把他部将秦宜禄的老婆给我就行。曹操说,没问题。过了一会,关公又去找曹操,说你别忘了这事,咱说话算话,把秦宜禄的老婆给我。曹操说,没问题。过了一会儿,关公又去了……他反复和曹操提这个事,引起了曹操的疑心。打下吕布以后,曹操马上就去看秦宜禄的老婆,一看,果然是国色天香,于是他就直接受用了,成了他后宫的第三号夫人——杜夫人。这件事在历史上是有确切记载的,我感觉通过这件事,使关公的人物形象更真实、更有了人性,更贴近了百姓生活。
  
  当然,关公要学,枣子还是照样要吃,因为红枣历来被人们视为滋补佳品。我国的第一部中药学专著、约起源于神农氏时代的《神农本草经》中将红枣列为上品,称其有“安中养脾,助十二经。平胃气,通九窍,补少气、少津,身中不足……和百药”等功效。
  
  东汉著名医学家、“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113例经方中,就有63例用了枣。
  
  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活到101岁,后人称他为“孙真人”“药王”,据说他经常服食红枣。孙思邈认为红枣“久服轻身,长年不饥,似神仙”。
  
  北宋初期的陶谷在他的文言琐事小说《清异录》中说:“百益一损者枣,故医氏目为百益红。或谓枣为圣花儿。”
  
  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记载:“干枣润心肺、止咳、补五脏、治虚损,除肠胃癖气。”“枣味甘无毒、主心邪气、安中养脾、平胃气、通九窍,助十二经。”
  
  清代汪昂所撰《本草备要》中记述红枣能补气益中、滋脾土、润心肺、调营养、缓阴血、生津液、悦颜色、通九窍,助十二经、和百药,常吃可以“补五脏,益气安神,养颜防衰”,尤其对肝病及妇科疾病有明显辅助疗效。
  
  在一些记载里,枣甚至成了可以令人长生不老,益寿延年的传奇食品。北宋初期的孙光宪在笔记小说集《北梦琐言》里就写有一则这样的故事:“河中永乐县出枣,世传得无核枣者食之可度世。里有苏氏女获而食之,不食五谷,年五十嫁,颜如处子。”故事虽有夸大,但枣的营养价值和功用妙效却可见一斑。
  
  撷一粒鲜枣入口,皓齿合,红玉碎,琼浆溢,香甜沁入心脾。闭上眼睛,不觉融身于清代庆云名士张咸五在《晚行》一诗中描绘的“林枣离离豆缀花,绿槐村外夕阳斜”的美好意境中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