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鸽口腔再次启动上市
合成树脂牙成本0.22元,毛利率超75%


去年8月22日,山东沪鸽口腔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沪鸽口腔”)申请撤回发行上市申请文件,结束自己第三次IPO冲刺。同年9月27日,沪鸽口腔再次启动上市流程。
据悉,沪鸽口腔成立于2006年,注册地位于日照市东港区。作为种植牙等口腔医疗器械产品生产服务商,在主动终止上市进程前,种植牙集采消息纷至沓来,不少网友期待“万元牙”时代尽早结束。
而沪鸽口腔披露信息显示,其合成树脂牙2021年的平均售价仅为0.89元/颗,成本更是仅有0.22元,与市场上动辄数千元甚至上万元的种植牙终端医疗价格差距巨大。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吴绍博
>>>
屡战屡败创业板
招股书显示,沪鸽口腔原计划在创业板发行不超过1340万股新股,发行后总股本不超过5360万股,拟募集资金4.02亿元,其中3.12亿元用于沪鸽口腔医疗器械科技园一期项目,9000万元用于补充营运资金。
2021年12月27日,沪鸽口腔在创业板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的申请获深交所受理,并于2022年1月24日进入问询阶段。3月31日,因IPO申请文件中记载的财务资料已过有效期,沪鸽口腔IPO 进程被暂停。6月28日,沪鸽口腔完成资料更新,深交所恢复其上市审核。然而就在两个月后,沪鸽口腔终止上市进程。
记者注意到,沪鸽口腔早在2015年就向资本市场靠拢,并在2017年就确立了创业板上市的目标,可惜第一次正式闯关未能坚持到最后。
2015年4月,沪鸽口腔在全国股转系统挂牌并公开转让,于2017年6月终止挂牌。2017年7月,公司与招商证券签署上市辅导协议,启动第一次上市辅导,正式向A股市场发起冲刺,但在2019年终止了本次上市辅导。在这之后,沪鸽口腔又与海通证券签署辅导协议,转战科创板。然而,不到一年沪鸽口腔再次终止上市辅导工作。
这次沪鸽口腔与中原证券合力冲刺创业板,已经是沪鸽口腔第三次向A股市场发起冲击,但最终仍以终止结束。沪鸽口腔彼时表示,公司并未放弃上市计划,将择机再次提交上市申请。对于是否更换交易所或板块,公司表示应该不会更换。
连续三年毛利率超55%
一口牙,一套房。这是许多牙病患者对口腔医疗的真实感受。济南的房先生说,“因为我牙不是太好,年轻时对口腔卫生方面工作做得不到位,这几年光换牙就花了快2万块钱。”
据沪鸽医疗早前披露的招股书显示,2019-2021年,沪鸽口腔营业收入分别为26137.80万元、23333.05万元、26147.46万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771.48万元、4705.13万元、5898.45万元。2019-2021三年报告期内,公司主营业务毛利率分别为55.47%、56.98%和61.14%。
报告期内,公司主营业务毛利额主要来自于临床类产品和技工类产品,上述两类产品实现的毛利额合计占比分别为94.05%、92.88%和92.65%,具体到产品中,弹性体印模材料、合成树脂牙、隐形正畸矫治器、临时冠桥树脂块是公司主营业务毛利的主要来源,上述产品毛利额合计占比分别为74.19%、88.48%和89.63%,呈逐年增长趋势。
技工类产品合成树脂牙作为口腔医疗的常用商品,近三年毛利额分别为5310.17万元、4636.05万元、5350.99万元,利润率分别为75.28%、75.79%、75.28%。2021年平均销售单价为0.89元,成本仅0.22元。
两子公司亏损扩大
虽然近年来沪鸽口腔产品利润率处在一个较高态势,但其在招股书中也说明,剔除CMP公司影响后,报告期内公司主营业务综合毛利率分别为60.53%、58.12%和61.14%,维持在较高水平。但倘若未来出现口腔医疗器械市场竞争压力加剧,国家产业政策调整、公司新产品不能成功推向市场等情形,可能会使公司面临综合毛利率下降的风险。
此外,报告期内,沪鸽口腔部分子公司存在持续亏损的情形,其中:沪鸽生物净利润分别为-248.20万元、-144.38万元和-143.33万元,其主营产品光固化牙体粘接剂和粘固用树脂水门汀等产品自2020年正式推向市场后反映良好,销量稳步增长,盈利情况有望改善。
达芬奇科技合并口径净利润分别为-1,377.48万元、-1351.46万元和-1982.50万元,其主营的隐形正畸矫治器2021年诊治案例达7228例,较2020年增长49.49%,报告期内隐形正畸矫治器销售收入年复合增长率达到54.99%。
持续亏损的原因在于其主营产品尚处于市场推广期,发行人为了抢占未来口腔医疗器械行业的关键细分市场,持续加大研发和市场营销力度所致。发行人为尽快扭转上述子公司持续亏损的局面,于2022年将达芬奇科技的控股比例提高至76%、注册资本同比例增资500万元,将进一步增强各子公司的经营实力,有助于各子公司尽快扭亏为盈,但倘若公司相关新型产品市场拓展不及预期,则发行人将继续面临控股子公司持续亏损的风险。
记者就沪鸽口腔旗下子公司如何尽快扭亏为盈、当前公司在市场上所拥有的技术优势以及如何提升研发水平、经销商管理水平等问题致函沪鸽医疗,截至发稿,该公司尚未回复。
据悉,沪鸽口腔成立于2006年,注册地位于日照市东港区。作为种植牙等口腔医疗器械产品生产服务商,在主动终止上市进程前,种植牙集采消息纷至沓来,不少网友期待“万元牙”时代尽早结束。
而沪鸽口腔披露信息显示,其合成树脂牙2021年的平均售价仅为0.89元/颗,成本更是仅有0.22元,与市场上动辄数千元甚至上万元的种植牙终端医疗价格差距巨大。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吴绍博
>>>
屡战屡败创业板
招股书显示,沪鸽口腔原计划在创业板发行不超过1340万股新股,发行后总股本不超过5360万股,拟募集资金4.02亿元,其中3.12亿元用于沪鸽口腔医疗器械科技园一期项目,9000万元用于补充营运资金。
2021年12月27日,沪鸽口腔在创业板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的申请获深交所受理,并于2022年1月24日进入问询阶段。3月31日,因IPO申请文件中记载的财务资料已过有效期,沪鸽口腔IPO 进程被暂停。6月28日,沪鸽口腔完成资料更新,深交所恢复其上市审核。然而就在两个月后,沪鸽口腔终止上市进程。
记者注意到,沪鸽口腔早在2015年就向资本市场靠拢,并在2017年就确立了创业板上市的目标,可惜第一次正式闯关未能坚持到最后。
2015年4月,沪鸽口腔在全国股转系统挂牌并公开转让,于2017年6月终止挂牌。2017年7月,公司与招商证券签署上市辅导协议,启动第一次上市辅导,正式向A股市场发起冲刺,但在2019年终止了本次上市辅导。在这之后,沪鸽口腔又与海通证券签署辅导协议,转战科创板。然而,不到一年沪鸽口腔再次终止上市辅导工作。
这次沪鸽口腔与中原证券合力冲刺创业板,已经是沪鸽口腔第三次向A股市场发起冲击,但最终仍以终止结束。沪鸽口腔彼时表示,公司并未放弃上市计划,将择机再次提交上市申请。对于是否更换交易所或板块,公司表示应该不会更换。
连续三年毛利率超55%
一口牙,一套房。这是许多牙病患者对口腔医疗的真实感受。济南的房先生说,“因为我牙不是太好,年轻时对口腔卫生方面工作做得不到位,这几年光换牙就花了快2万块钱。”
据沪鸽医疗早前披露的招股书显示,2019-2021年,沪鸽口腔营业收入分别为26137.80万元、23333.05万元、26147.46万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771.48万元、4705.13万元、5898.45万元。2019-2021三年报告期内,公司主营业务毛利率分别为55.47%、56.98%和61.14%。
报告期内,公司主营业务毛利额主要来自于临床类产品和技工类产品,上述两类产品实现的毛利额合计占比分别为94.05%、92.88%和92.65%,具体到产品中,弹性体印模材料、合成树脂牙、隐形正畸矫治器、临时冠桥树脂块是公司主营业务毛利的主要来源,上述产品毛利额合计占比分别为74.19%、88.48%和89.63%,呈逐年增长趋势。
技工类产品合成树脂牙作为口腔医疗的常用商品,近三年毛利额分别为5310.17万元、4636.05万元、5350.99万元,利润率分别为75.28%、75.79%、75.28%。2021年平均销售单价为0.89元,成本仅0.22元。
两子公司亏损扩大
虽然近年来沪鸽口腔产品利润率处在一个较高态势,但其在招股书中也说明,剔除CMP公司影响后,报告期内公司主营业务综合毛利率分别为60.53%、58.12%和61.14%,维持在较高水平。但倘若未来出现口腔医疗器械市场竞争压力加剧,国家产业政策调整、公司新产品不能成功推向市场等情形,可能会使公司面临综合毛利率下降的风险。
此外,报告期内,沪鸽口腔部分子公司存在持续亏损的情形,其中:沪鸽生物净利润分别为-248.20万元、-144.38万元和-143.33万元,其主营产品光固化牙体粘接剂和粘固用树脂水门汀等产品自2020年正式推向市场后反映良好,销量稳步增长,盈利情况有望改善。
达芬奇科技合并口径净利润分别为-1,377.48万元、-1351.46万元和-1982.50万元,其主营的隐形正畸矫治器2021年诊治案例达7228例,较2020年增长49.49%,报告期内隐形正畸矫治器销售收入年复合增长率达到54.99%。
持续亏损的原因在于其主营产品尚处于市场推广期,发行人为了抢占未来口腔医疗器械行业的关键细分市场,持续加大研发和市场营销力度所致。发行人为尽快扭转上述子公司持续亏损的局面,于2022年将达芬奇科技的控股比例提高至76%、注册资本同比例增资500万元,将进一步增强各子公司的经营实力,有助于各子公司尽快扭亏为盈,但倘若公司相关新型产品市场拓展不及预期,则发行人将继续面临控股子公司持续亏损的风险。
记者就沪鸽口腔旗下子公司如何尽快扭亏为盈、当前公司在市场上所拥有的技术优势以及如何提升研发水平、经销商管理水平等问题致函沪鸽医疗,截至发稿,该公司尚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