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本报 收藏报纸 报纸头版

内容导航 版面导航

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乡村“莓”景助振兴

菏泽穆李村400余亩草莓园每年增收十万余元
        商报菏泽消息 “这是穆李的草莓,可甜了你尝尝!”“这是刚从穆李采摘的,看看多新鲜。”进入每年的12月,在山东菏泽大街小巷的水果摊位及商铺前,都能听到有关穆李草莓的吆喝声及叫卖声。苹果、梨、草莓、葡萄,在菏泽,凡是从穆李村“走出来”的水果,在市场总是十分畅销。

  1月23日,大年初二,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来到了菏泽市穆李村的旭日阳光草莓采摘园。大棚内,一排排草莓栽种整齐、长势喜人,不少游客正带着家人进园采摘,相较室外零下10°的寒气逼人,大棚内将近15°的室温让人感到舒适自在。

  被称为“中国面塑第一村”的穆李村位于菏泽市鲁西新区,除了享誉全国的非遗传统技艺面塑,这里也是国内较早一批开展特色乡村旅游、红色生态旅游、果品采摘的示范村,多次获得“山东最美乡村”“山东省乡村振兴示范村(社区)”等荣誉称号。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进入草莓大棚时,旭日阳光草莓采摘园的负责人顿俊玲正在指导工人采摘已经成熟的草莓,“这些草莓已经熟好了,我们一筐筐的摘好拿到大棚门口去卖,没有时间进来采摘的客人可以直接买走。每年春节期间都有很多市内各区县的游客来摘草莓,今年大年初一半天的营业额就达到了两万元以上。”顿俊玲说。据了解,目前穆李村的草莓种植面积达到了400余亩,加之电商产业扶持,村里平均每年可增加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以上。

  而在自己的“娘家”——安顿村,作为安顿村的行政村村委委员和村妇联主席,75后的顿俊玲更是作为乡村振兴带头人,带领全村摸索出了一条“合作社+种植户”的良好生态模式,一千多亩草莓采摘大棚在安顿村“扎根落地”,草莓越种越多,村民的日子也越过越红火。

  顿俊玲告诉记者,自己是2010年开始规模化草莓种植,但由于选址不佳、技术不成熟等原因,一开始并没有取得较好的规模效益。潜心研究多年后,2016年,顿俊玲开始向科学种植转型,无公害种植、无土栽培等技术日渐成熟,规模效益也越来越好。

  除了草莓,顿俊玲还开设了近200亩的标准化种植生态园,香水柠檬、金果猕猴桃、红心柚子、血橙、砂糖橘、金桔、丑橘等10多个适宜在南方种植的水果品种,正在生态园里焕发着迷人的水果香气。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冯云云 杜姿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