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本报 收藏报纸 报纸头版

内容导航 版面导航

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高铁“夜行者”,为春运护航

探伤工、修理工执行钢轨检修养护任务(受访者供图)
点击查看原图
        商报济南消息 春运期间,为高铁安全运行而默默奉献的人群中,有许多“夜行者”,他们只能在夜晚的铁路“空窗期”出动,并在天亮前“消失”,以专业的技术能力,确保高铁的运行安全。

  执行钢轨检修养护任务的探伤工、修理工就是这样的“夜行者”。钢轨之上,他们为修复一毫米的偏差,深夜里打磨出最美的火花;寒风中“出诊”,只为不漏掉一处伤损。时速350 公里的高铁立币不倒正是有他们把关毫厘间,守护着旅客稳稳的幸福。

  高铁白天运营,夜间停运检修。“高速冲击下,钢轨细小的损伤都有可能影响高铁运行安全。特别是冬季,气温低,是钢轨折断多发期,钢轨探伤工要在仅有的几个小时里,争分夺秒一节节对轨道进行‘B 超’ 检查”。季风运是位老探伤工,从工人到铁路局首席技师,工作近30年,始终与钢轨打交道,从普速到高速,探过的钢轨长度近万公里,检出的钢轨伤损千余处,从未遗漏,是大家公认的钢轨“神探”。

  每日凌晨0 点半至4 点半,是“钢轨医师”们的作业时间,昼伏夜出披星戴月成为他们的工作常态。每当最后一趟高铁驶过,他们顶着头灯,抬着上百斤重的设备,对钢轨“治病疗伤”。寒风凛冽,耳朵很快失去知觉,双脚也被冻得发麻,季风运和工友为求探伤精准,要跪在钢轨上一遍遍核查,一跪就是20 多分钟,冬天裤子被磨破,膝盖也常常跪出了血印。

  季风运常说,高铁速度越快,对安全的要求越高,钢轨探伤的技术也要与时俱进。在他看来,钢轨探伤最难探的是轨底和道岔岔尖,由于角度不好找,波形难分辨,容易漏检和误判,传统方式效率慢,为了不漏掉一处伤损,要加密探伤周期,找出探伤重点,改进探伤方法。因此,季风运带领工友尝试涡流探伤、磁粉探伤等新技术,提高探伤精准度。他还发起成立了全路“零误差”高铁钢轨探伤创新联盟,带头研究总结高铁伤损的多发部位并总结规律,技术革新研究15 项课题成果,培养了一批探伤人才。

  随着一趟趟列车的反复碾轧,再坚硬的钢轨也会产生不良痕迹,有时会引起列车晃动,影响旅客乘车体验。为此,钢轨修理工们要推动着几十斤重的打磨机,按照“工”字形轮廓在钢轨上来回摆动,用高速旋转的砂轮把钢轨表面的飞边、掉块去除。被精心打磨后的钢轨,不但可以改善轮轨接触,让高铁运行更平顺,还可以延长钢轨的使用寿命。

  “钢轨人工打磨,外行人看起来是粗活,实际是个精细活,打磨精度要控制在0.1 毫米内,就像头发丝那样细微。”37 岁的钢轨修理工长杨杨说。打磨时火花四溅,如烟花般的耀眼,打磨的过程对观察和力度掌控非常有讲究,不仅要根据方案数据打磨,还要随时测量钢轨轮廓。在钢轨修理工看来,一根钢轨有16 个面,打磨机也要调整16 个角度,这需要的不仅是耐心,还有毅力,如同美容院的深度护理。

  为了防止被飞溅的火花和铁屑灼伤,杨杨和同事只能一年四季穿着厚实的长袖长裤进行打磨作业。但最令人苦恼的,还是打磨后产生的铁屑、灰尘四处飞溅,一次作业下来,杨杨他们耳朵里往往满是灰尘,白色的口罩也变得发黄发黑。“看着一辆辆列车安全通过,旅客能够平安抵达,再辛苦也是值得的”。春运期间,正是有了季风运、杨杨等高铁“夜行者”们的精心呵护,才确保了高铁列车的平稳畅通,为旅客的平安归乡和顺利返程保驾护航。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孙姮 李沛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