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本报 收藏报纸 报纸头版

内容导航 版面导航

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神药”

一部民族药业传奇史诗
《海上晨钟》作者:苏虹
点击查看原图
        中日两国有着久远的交流历史。以前很长时间里,都是日本派人到中国学习。特别在中日历史上第一次交战——白江口之战后,日本真切感受到与中国的差距,随后派出十几批遣唐史到中国。然而甲午战争后,中日之间留学的方向发生逆转,大量中国学生涌向日本。妻子的表兄张士殷就是这群人中的一个。
  
  张士殷到日本学习的是美术,毕业后本要回国到东吴大学执教,无奈译书汇编社的同仁再三挽留,加之张士殷正与日本女子恋爱,也就半推半就应承下来。
  
  二十世纪初,赴日留学的中国人数以万计,那时几乎随便找个地方,就能遇上中国留学生。但到武昌起义后,许多留日学生争相回国,投入革命洪流,留日学生只剩一千多人。到1930年前后,在日本的中国人就更少了。
  
  难得有中国人到日本,而且来的是自己的表妹夫,张士殷自然很是期盼。
  
  张士殷房东的儿子白木健司是东京大学医学院的学生,正好在休春假。张士殷邀请他一起前往名古屋考察,白木健司本就是学习医学专业,能有机会一起到制药企业考察,自然是好事,便欣然同意。
  
  去翠松堂的路上,张士殷热情地向鲍永昌介绍翠松堂:
  
  “翠松堂制药是一个有着三百多年历史的老企业,创业初期取名加藤延寿轩。在江户时代是関百二条家的御用调药所,后改商号为加藤翠松堂。虽然偏离大都市,但翠松堂制药的销售范围遍布日本全国,还销往中国东北。”
  
  “哦?”鲍永昌饶有兴趣地听张士殷继续介绍。
  
  “‘百毒下’是翠松堂的明星产品,已有四十多年的历史,是日本家喻户晓的‘排毒养颜、包治百病’的神药。”
  
  “还有包治百病的神药?”鲍永昌哈哈一笑。
  
  “包治百病倒不一定,但确实能治不少病,起码是减缓症状。”白木健司插话道。
  
  张士殷接着说:“中日交往历史悠久。据说当年秦始皇派徐福携带童男童女到九州岛,就带来了中药。徐福和他留在日本的随员,繁衍了成千上万的后世子孙,现在日本人中许多人都姓斋藤,它在汉语里的意思就是‘齐’。所以,日本人中许多人具有中国血统。”
  
  “是这样啊!”鲍永昌有点惊讶地看看张士殷。
  
  翠松堂的药铺坐落于参拜伊势神宫的必经之路上。伊势神宫是祭祀日本神话中天照大神的国家神社,被称为“日本人心灵的故乡”。江户时代每年都有上百万人步行到伊势神宫参拜,而翠松堂的百毒下就是人们来伊势必买的特产,成了日本人的伴手礼。鲍永昌目睹游人争相购买百毒下的情景,非常好奇,心想:“百毒下到底是什么配方,有如此神奇的效果?”